只是发展至今,如此平民的听觉疗法已经过了最风光的时刻。颂钵音疗,才是当下站在潮头的顶流。所谓颂钵音疗,就是通过敲击钵体产生音频震动,从而对身体和心灵起到疗愈作用。据业内人士解释,颂钵音疗是有科学依据的:敲击钵体所产生的振动频率,会诱发α脑电波和θ脑电波,引导人进入休息稳定或是睡眠的状态。不仅能消除睡眠障碍,一名颂钵疗愈师还表示:在她的课程里,有一部分人是想要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甚至是与自我关系的人。他们在声疗之后,表现出的对抗性明显更弱了,也逐渐愿意打开自我。
为了让人感到物有所值,一些组织者煞费苦心。最关键的就是践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像著名的奥山峰石纯银镀金御铃,一个就要两三万。更贵的还有北宋钧窑钵,再加三四万才能拿下。按照业内说法,好的颂钵在产地、材质方面都领先于一般颂钵,所传递的灵性也不可相提并论,总之贵有贵的道理。除了要会敲不同类型的钵,疗愈师还要会用鼓、锣、音叉等乐器,以及模拟大自然白噪音的乐器——海浪鼓、溪水鼓、雷音鼓,保证带来多重体验。
与此同时,这两年还冒出了一些实用新型颂钵专利。古法+科技=双倍功效?在进行颂钵音疗时,组织者也会尽可能把场地布置得温暖、高雅,给用户拍照记录,方便他们分享到社交平台。不光是用户的分享,周迅、高叶、贾乃亮等明星都尝试过颂钵音疗,更是成了组织者说服更多人参与其中的有力宣传。但如此热闹的颂钵音疗,只是整个疗愈行业的冰山一角。
在小红书,与“疗愈”相关的笔记数量高达五六百万篇,平台上的相关商品也多达1万件。翻看几屏之后,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个时代,万物皆可疗愈。从500强大佬到普通打工人,总有一种疗愈等着你。全球健康研究所(GWI)2023年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精神康养”市场规模约为1399亿元,而全球的疗愈经济将于2025年达到7万亿美元。数据看起来很夸张,但并非不真实,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能和疗愈扯上关系。
传统的疗愈方法,可以是冥想、禅修。Keep运动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22年起,每月有30万人在站内搜索“冥想”关键词。更有意思的是短期禅修,如今与时俱进。比如某寺去年8月开启的禅修,分为了企业禅修、教育禅修、功能禅修、共修禅、突破禅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针对不同人群。新兴的疗愈方法,那就更加五花八门、丰俭由人了。有人迷上“洞穴疗愈”,他们相信洞穴的特殊环境,包括其湿度、温度、无噪音的空间、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在此基础上,又有人将“洞穴疗愈”与“盐疗”结合,然后再在店内放个躺椅,顿时就像在海边洞穴里度假。有人迷上“艺术疗愈”,在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里释放自我。
除了这些略显奇怪的疗愈,其实也有不少大众熟悉的新兴疗愈。一个是疗愈+旅游,一般可以称之为“旅修疗愈”。相关的产品在这几年层出不穷,包括疗愈酒店、疗愈度假村、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森林冥疗愈体验、疗愈主题旅游等等。不差钱的用户,还可以去境外旅修,体验当地特色课程。一个是疗愈+AI,两大风口的激情碰撞,影响力惊人。随即诞生了一批情感陪伴类应用,比如百度的万话、字节的猫箱、美团的Wow、阅文的筑梦岛,生成名人明星、动漫角色等各种AI角色,和用户进行文字、声音等各种交互,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表面没门槛,实则全是隐形高门槛。疗愈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还要得益于一个助攻。要解决精神亚健康状态,最简单也更有效的方法,原本应该是去做心理咨询。然而在中国,大多数人对此讳莫如深,做心理咨询似乎就是默认自己“有病”,过程也很枯燥。相比之下,做疗愈则只是意味着“状态不好”。但可想而知,类似这样避重就轻的态度和做法,很容易被一些有心之人趁虚而入。两年前,多地公安机关就打掉了一个打着“灵魂疗愈”“灵魂塑造”等旗号,对学员实施精神控制、收取高额培训费的非法组织。其受害人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30多个地市共3600余人,诈骗金额高达1100余万元。
原本给心灵按摩的疗愈行业,变得泥沙俱下,原因也不难猜到。大多数的疗愈方法只能“用心感受”,这就意味着难量化、难证伪。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效果评价标准,也没有职业准入、认证等机制,自然就不容易产生多么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甚至出了问题,他们也可以说是你的问题,而非疗愈有问题。对于跟风捞一笔的人,没有完善的标准和机制很适合浑水摸鱼。但对于那些真想做好疗愈生意的人,这却是一道最高的门槛——如何证明自己不是在浑水摸鱼?当是否有问题、有效果都很难界定时,疗愈的救赎与收割的界线只会持续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