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实习生 常思扬
“你知道农历二月初二是什么日子吗?”在街头,当记者向市民抛出这个问题时,一些年纪稍长的市民会稍做思索后回答“‘二月二’不就是‘龙抬头’吗”,而许多年轻人则露出困惑的表情。
农历二月初二,这个在中国民间拥有悠久传统的节日,被称为“龙抬头”。许多市民在这一天会选择到理发店“剃龙头”,以求个好彩头。除了理发外,这一节日还承载着许多传统习俗。
“二月二”是什么节日
今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3月4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兴隆,人们纷纷前来理发,为的就是讨个好兆头。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农历二月初二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龙”的身子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在豫东一带,“龙抬头”的说法还跟节气有关。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介绍,每年冬天,蚯蚓、蛇等动物进入冬眠状态,到第二年农历二月前后结束冬眠。在民间有一种说法,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所以民间又将蛇叫“小龙”。农历二月初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于是百姓认为,管雨水的龙在农历二月初二从沉睡中苏醒,升上天空开始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据考证,以“龙抬头”为节俗的“二月二”大概始于唐宋年间,最终在元代得以定型并传承至今。在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中记载:“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这一天有很多活动和禁忌,比如,吃“龙食”、剃龙头、引钱龙、避龙忌等都与敬龙崇龙有关。在元大都风俗的书籍中,这一天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吃烙饼,叫做“龙鳞”;吃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身上某个部位命名。所以,“二月二”也叫“春龙节”。
民谣有云:“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在农耕文明时代,到了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会焚香祭拜,祈求“龙抬头”,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在豫东一带,由于春季多旱少雨、水贵如油,所以老百姓企盼主管降雨的龙王能多降甘霖,以保庄稼丰收。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用于祈求龙王降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的活动大多和“龙”“祈雨”有关。
那些渐被遗忘的民俗记忆
俗语有言:“二月二,剃龙头。”如今,在不少年轻人眼中,“二月二”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些老人回忆儿时过节的情景,不禁感慨这个节日的淡化。
北宋时期,“二月二”是开封最重要的27个民俗节日之一。当时,“老鼠打囤日”也在这一天。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两个节日的习俗联系在一起。这天,开封有“敲门头”的习俗。早饭前,儿童和老年妇女会用木棍或擀面杖边敲击门头边唱:“二月二,敲门头,金银财宝往家流;二月二,敲门环,打的粮食吃不完。”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希望借此吉祥语求家财兴旺。
炒凉粉是开封的传统小吃,色泽透明、晶莹剔透、嫩滑爽口。凉粉是用红薯淀粉或绿豆淀粉打制而成,佐以豆酱、葱、姜、蒜,用香油炒制。
炒凉粉是很多开封人“二月二”必吃的食物。北宋时期,“老鼠打囤日”的食俗是吃冷淘,冷淘就是今天的凉粉。吃炒凉粉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的季节即将来临。如今,开封的炒凉粉已是有名的风味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在“二月二”,人们还会成群结队到龙亭公园登高游玩,为的是“打龙头”。当然,这个“打”是对龙的一种尊敬和爱抚。此外,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开展舞龙、耍龙灯等大型民间娱乐活动。在农村,“二月二”吃过早饭后,村民牵着牲畜到田间试犁,称为“破土”。现在虽然不用牲畜耕田了,但部分农民还是会带着锄头等工具到田里挖刨几个坑,就当“破土”了。这一天还有妇女禁止做针线活的风俗,以防针、剪刀刺破了“龙眼”,招来灾祸。但是,这天妇女要洗衣服,因为龙王爷要“放水”。
民俗文化亟待保护
提及“二月二”流传至今的习俗,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理发。时至今日,开封依然盛行“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每逢“二月二”,我市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理发师李文东告诉记者,“二月二”这天或者前一天理发,男子剃光头或者理平头,称为“剃龙头”,希望能带来好运气,一年顺顺利利。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的好日子,保佑孩童茁壮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每年的这一天,不少大人带着孩子来理发。然而,“正月不理发”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逐渐淡薄。
经过历代融合、不断演变,“二月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节俗。尽管在后世的演变中,“二月二”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信仰习俗,但其共有的文化内涵是相通的,那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事太平。如今,在许多地区,“二月二”的节日习俗仍然处在继续变化的过程中。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推进,这种变化更多的是淡化。许多地方仅保留了一些形式,如剃头、吃龙须面等食俗,舞龙、社戏等习俗濒临消失,“二月二”的文化内涵已被不少人遗忘。
在采访过程中,许多老人依然觉得“二月二”是一个重要的大节日,甚至与“一年的收成”息息相关。而许多年轻人早已忘记了这些习俗。在他们眼中,“二月二”这个不放假、没奖金的日子,与刚刚过去的春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不少市民和学者呼吁,民俗文化需要抢救和保护,在类似“二月二”这样的节日里,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