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一网友自称是“南大碎尸案”逝者刁爱青的姐夫,公开喊话演员张译,指责电视剧《他是谁》中的“余爱芹案”与“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且虚构了逝者刁爱青出轨的情节,给被害人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事迅速发酵,引发了公众对演员在影视作品中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考量的广泛讨论。
事件背景
“南大碎尸案”发生于1996年,是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被害人刁爱青是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一年级女学生,凶手将她的尸体切割成2000多块并煮熟后抛尸。这起案件至今仍未侦破,成为刑侦史上的悬案。29年来,与这个案子有关的一切,都犹如大山压在逝者家属的心头。
电视剧《他是谁》中的“余爱芹案”与“南大碎尸案”在案发时间、被害人名字以及凶手作案手法等方面高度相似,甚至虚构了与“余爱芹”有关的婚外情剧情。这些情节让逝者家属难以接受,他们认为电视剧的出品方未取得家属授权或许可,擅自改编,侵犯了逝者的名誉权。
律师观点:无意侵权与法律责任
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在一般情况下,演员是按照剧本进行表演的,对剧本内容没有决定权。如果演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侵权剧情的演出,主观上没有侵权故意,那么他不应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观点在法律框架内为大家解读了一种可能性,即“无意侵权”的概念。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侵权行为必须具备过错,即主观故意或过失。如果张译能够证明自己在案件发生时并没有故意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图,且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该项目,那么他将有可能不被追责。
公众人物的道德考量
作为公众人物,演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选择剧本和角色时,演员需要考虑到作品的社会影响和道德底线,避免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张译作为主演,其演技无疑加深了观众对电视剧中剧情的印象,这也让逝者家属感到更加痛苦和悲愤。尽管从法律角度来看,如果张译确实不知情,他可能无需承担侵权责任,但从道德层面来看,他作为公众人物,在选择剧本时理应更加谨慎。
侵权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判定
在判定侵权行为时,法律通常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客观存在、侵权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以及侵权行为的后果。对于演员来说,如果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侵权剧情的演出,且主观上没有侵权故意,那么他们可能无需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他们能够证明自己在合作过程中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但仍然无法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那么他们的责任可能会相应减轻。
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影响
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张译此次事件也不例外,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种舆论压力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法律意识与道德底线的平衡
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艺人及其团队需要在法律意识上做到位。法律意识的提升与完善不仅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和原创作品的权益,也有助于维护一个健康的创作环境。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榜样和引领者,更应该注重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在选择剧本和角色时,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和道德底线,避免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结语
张译此次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作品的社会影响和道德底线。作为公众人物,演员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剧本和角色,避免触碰敏感话题和涉及侵权的内容。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和原创作品的保护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让艺术创作在法律的框架内自由飞翔。